![](https://d11bh4d8fhuq47.cloudfront.net/_system/skins/v9/50000004/img/illustration.jpg?ph=63cff27baf)
Let's go
景福宮的建築特色之1-平面佈局
平面佈局的鳥瞰
*景福宮為兩殿兩護室格局,兩殿是三川殿及正殿,兩護室即左右兩廳。
*廟前有寬敞的前埕,正前方有大牌樓(山門),左右另設四個小牌樓門,規模氣勢宏偉。
大牌樓門:四柱三開間,界定內外,所謂「酒肉不過山門」。 廟埕: 給人們活動的場地,通常人們會在此設置涼亭泡茶或下棋,成為大家交誼的場所。
廟埕噴水池:廟前設置水池,一來有美化作用,二來在古代可救火。 鐘鼓樓:有重大祀典、貴賓入廟,會鐘鼓齊鳴,以示敬迎。
正殿: 供奉主要神明的場所 前殿(三川殿): 位於廟宇主體的前方,是廟宇的重要門面,與正殿的屋頂皆為歇山重檐假四垂。
中庭: 給信眾們擺放供品、燒金紙、祭拜的地方。
(1)景福宮為兩殿兩護室格局,兩殿是三川殿及正殿,屋頂皆為「歇山重簷假四垂」,兩護室即左右兩廳,。
(2)廟前有寬敞的前埕,四個小牌樓門,代表東西南北四方:東門-迎曦門、西門- 延爽門、南門-循陔門、北門-拱辰門,規 模氣勢宏偉。
景福宮的「山門」始建於民國五十年代,民國74年(1985)與95年(2006)兩次整修是四柱三開間牌樓,牌樓內到前殿間,有寬廣的前埕。
(以上三張圖片由陳美智老師 繪製與攝影)
景福宮的建築特色之2-假四垂屋頂
景福宮的屋頂構造---歇山重簷「假四垂」
景福宮是全台灣地區傳統木造規模最大的開漳聖王廟,景福宮的前殿和正殿屋頂皆使用歇山
重簷「 假四垂」的構造。(台灣一個廟有兩個假四垂較少見!),其線條之優美與樣式之
莊重秀麗更居全臺之冠。
假四垂
為「歇山式屋頂」跨在「硬山式屋頂」
上的構造 , 看起來像兩個屋頂,其實
只有一 個(只有四根柱子),故稱假
四垂。 這種構造使廟宇看起來更加華
麗繁複。
陳美智老師 攝影 |
歇山式屋頂
|
硬山式屋頂
|
歇山式屋頂疊在硬山式屋頂成假四垂(如下圖)
(以上三圖陳美智老師 繪製)
三川殿的假四垂重簷側面
(陳美智老師 攝影)
這個角度也可看出假四垂構造
景福宮的建築特色之3-斗栱之美
何謂斗栱
又稱「鋪作」,是中國建築特有的木結構,以方型
木塊的「斗」及長形木條的「栱」(如右圖)組成,分
布在柱頭和樑坊上,斗與栱合用時可承接屋頂,並將
重量傳至樑柱。
引自《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》
|
斗栱之美
景福宮前殿和正殿的看架斗栱
以層層上升的螭虎栱呈現,
共出七層及九層,
層次之多、數量之密為全台之冠,
螭虎栱造形多變,
令人嘆為觀止。
三川殿看架斗栱(七層) |
正殿看架斗栱(九層)
正殿後方看架斗拱
造形多變的螭虎栱(每隻的表情都不一樣喔。)
三川殿的螭虎栱
以上照片皆由陳美智老師 拍攝
景福宮的建築特色之4-對場造
「對場」指一座建築,由兩派以上匠師來承造,一般以中軸線分左右對稱,匠師各作一區,各
展技藝、互相競技,合作分工意義相當大。
景福宮是台灣廟宇少見的「前後對場」形式,正殿由陳應彬設計,陳己元(陳應彬之子)承建,
前殿(三川殿)由吳海同執篙。兩大匠師各顯神通,儘管各有各的特色,卻仍讓景福宮呈現整體建
築合諧之美。列舉說明如下:
斗栱之比較
正殿與三川殿之斗栱皆以螭虎栱為主,螭虎型態各異,有的回首、有的遠眺,出簷皆以丹鳳栱
承接吊筒,但正殿陳派的栱身用料肥碩,螭虎捲紋曲線多。
三川殿吳海同之螭虎栱栱身較細緻、複雜。於排樓面與架內姿態亦變化多端,有的互銜蓮花。
左圖為正殿斗拱構造 徐逸鴻 繪 | 右圖為三川殿斗拱構造 徐逸鴻 繪 |
上二圖,引自《桃園景福宮 大廟 建築藝術與歷史》
正殿後方斗拱構造 陳柏舟 提供 | 三川殿斗拱構造 邱顯昌 攝影 |
鰲魚托木之比較
正殿鰲魚托木 | 三川殿鰲魚托木 |
上二圖 引自《桃園景福宮 大廟 建築藝術與歷史》
托木亦稱「插角」、「雀替」,通常位於四點金柱與大通之交角處,龍頭魚身為其主要特徵,
左圖為正殿的托木,與三川殿不同的是有鰭翼而無爪,尾巴轉折靈活,魚身兩翼作翔遊狀,栩栩
如生。
右圖則為三川殿的托木,有前爪而無鰭翼。雖然各有千秋,但總體而言,龍眼明亮傳神,鬍
鬚飛揚,按金上彩,色澤亮麗,層次分明。
花籃吊筒之比較
正殿花籃吊筒 陳美智 攝影 | 三川殿花籃吊筒 陳美智 攝影 |
吊筒亦稱「垂花」,是懸掛在樑下的短柱,利用槓桿平衡原理,將屋頂重量部分分擔。左圖
為正殿的花籃吊筒,右圖為三川殿的花籃吊筒,各有各的特色,整體十分合諧。